日期
诗文库 正文
南山圣寿寺水车记元丰七年十月五日 宋 · 石汝砺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九三、同治《韶州府志》卷二六
寺始于梁大通之五年癸丑,复兴于唐龙朔之二年壬戌,皆庆居于此。
今元丰之七年甲子,始更禅席,寔奉圣旨。
其地多壆,大磐石也,而又阻险焉,石载土也,不可以泉。
其下复玲珑,泉出无泄,不能渟泓,水用多阙。
承议廖公引水为渠,秋官陈君出俸为助,谪居郑君同其志,碧落子石汝砺率众抄财而干成之,木工梁德相其崖岸而造软车,以人运水。
横梁驾空,挂石诛木,承轮以楼,覆轮以屋。
长绳下垂,修筒抗波,徐徐满引,连连而上,如龙卷空,首举而尾随。
灌注堂厨,水事以济。
有客登而言曰:「水法体也,湿法性也,车法轮也。
一切法界,情与无情,皆同我体。
本一法性而融万法。
怙我法轮,使得运转,使无性著」。
一客在旁,竦而言曰:「车寔为事,水寔为理,理事双彰,俱在尘境。
悟我本空,尘境可空;
尘境既空,悟心亦空。
既空所空,亦空空无所空,是谓真空。
庶几大众用此水时,知我法体,因彼大海,而海亦空。
饮此水时,知我湿性,同于海潮,而润亦空。
观此水时,波澜不生,见无诸行,诸行亦空。
见此水时,清净无秽,知我无染,而亦空。
目此水时,湛然不动,知我本定,而定亦空。
当无用时,是我无情。
水性澄明,显露心源,森罗万象,应物俱见。
皆我心照,灵鉴昭昭,智慧圆满。
圆满之心,于此无空。
无所空者,圆满无穷,是谓流通。
车水利益,其有穷乎」?
客默然而退。
碧落子因而录之,以为《水车记》。
主寺僧有实磨崖,碧落子仍书丹。
宋元丰七年甲子十月五日也。
按:《广东文徵》卷五五,民国三十七年铅印本。
信都芳驳新历 北魏 · 李业兴
 出处:全后魏文卷五十
岁星行天,伺候以来,八九馀年,恒不及二度。
今新历加二度。
至于夕伏晨见,纤毫无爽
今日仰看,如觉二度,及其出没,还应如术。
镇星,自造《壬子》元以来,岁常不及,故加《壬子》七度,亦知犹不及五度,适欲并加,恐出没顿校十度、十日,将来永用,不合处多。
太白之行,顿疾顿迟,取其会归而已。
十二月二十日,晨见东方,新旧二历推之,分寸不异。
行星三日,顿校四度。
如此之事,无年不有,至其伏见,还依术法。
又芳唯嫌十二月二十日星有前却。
业兴推步已来,三十馀载,上算千载之日月星辰有见经史者,与凉州赵匪攴、刘义隆、廷尉卿何承天、刘骏、南徐州从事祖冲之参校,业兴《甲子元历》长于三历一倍。
洛京已来四十馀岁,五星出没,岁星、镇星、太白,业兴历首尾恒中,及有差处,不过一日二日、一度两度;
三历之失,动校十日十度。
荧惑一星,伏见体自无常,或不应度。
祖冲之历多《甲子历》十日六度;
何承天历不及三十日二十九度,今历还与《壬子》同,不有加增。
辰星一星,没多见少,及其见时,与历无舛,今此亦依《壬子》元不改。
太白、辰星,唯起夕合为异。
业兴以天道高远,测步难精,五行伏留,推考不易,入目仰窥,未能尽密,但取其见伏大归,略其中间小谬,如此历便可行。
若专据所见之验,不取出没之效,则历数之道,其几废矣。
夫造历者,节之与朔,贯穿于千年之间,闰馀斗分,推之于毫厘之内。
必使盈缩得衷,间限数合,周日小分,不殊锱铢,阳历阴历,纤芥无爽,损益之数,验之交会,日所居度,考之月蚀,上推下减,先定众条,然后历元可求,犹甲子难值。
又虽值甲子,复有差分,如此舛驳,参错不等。
今历发元甲子,七率同遵,合璧连珠,其言不失。
法理分明,情谓为可。
如芳所言,信亦不谬。
但一合之里星度不验者,至若合终必还。
依术,镇星前年十二月二十日见差五度,今日差三度;
太白前差四度,今全无差。
以此准之,见伏之验,寻效可知,将来永用,大体无失。
芳又云,以去年十二月中算新历,其镇星以十二月二十日在角十一度留,天上在亢四度留,是新历差天五度;
太白、岁星,并各有差。
校于《壬子》旧历,镇星差天五度,太白岁星亦各有差,是旧历差天为多,新历差天为少。
凡造历者,皆须积年累日,依法候天,知其疏密,然后审其近者,用作历术。
不可一月两月之间,能正是非。
若如荧惑行天七百七十九日,一迟、一疾、一留、一逆、一顺、一伏、一见之法,七头一终;
太白行天五百八十三日,晨夕之法,七头一终;
岁星行天三百九十八日,七头一终;
镇星行天三百七十八日,七头一终;
辰星行天一百一十五日,晨夕之法,七头一终。
造历者必须测知七头,然后作术。
得七头者,造历为近,不得头者,其历甚疏,皆非一二日能知是非。
自五帝三代以来,及秦、汉、魏、晋,造历者皆积年久测,术乃可观。
其仓卒造者,当时或近,不可久行。
若三四年作者,初虽近天,多载恐失。
今《甲子》新历,业兴潜构积年,虽有少差,校于《壬子元历》,近天者多。
若久而验天,十年二十间,比《壬子元历》三星行天,其差为密(《魏书·律历志》下。兴平元年,命李业兴立《甲子元新历》。事讫。诏以示信都芳,芳驳业兴对云。诏付外施行。)
上表乞定乐舞名 北魏 · 长孙稚
 出处:全后魏文卷二十一
臣闻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易》曰:「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书》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
诗言志,律和声,敦叙九族,平章百姓,天神于焉降歆,地祇可得而礼。
故乐以象德,舞以象功,干戚所以比其形容,金石所以发其歌颂,荐之宗庙则灵只飨其和,用之朝廷则君臣协其志,乐之时义大矣哉!
虽复沿革异时,晦明殊位,周因殷礼,百世可知也。
太祖道武皇帝应图受命,光宅四海,义合天经,德符地纬,九戎荐举,五礼未详。
太宗、世祖,重辉累耀,恭宗、显祖,诞隆丕基,而犹经营四方,匪遑制作。
高祖孝文皇帝承太平之绪,纂无为之运,帝图既远,王度惟新。
太和中,命故中书监高闾草创古乐,寻去世,未就其功。
亡之后,故太乐令公孙崇绩修遗事,十有馀载,敷奏其功。
太常卿刘芳所作体制差舛,不合古义,请更修营,被旨听许。
又厘综,久而申呈,时故东平王元匡共相论驳,各树朋党,争竞纷纶,竟无底定。
孝昌已后,世属艰虞,内难孔殷,外敌滋甚。
永安之季,胡贼入京,燔烧乐库,所有之钟,悉毕贼手,其馀磬石,咸为灰烬。
普泰元年,臣等奉敕营造乐器,责问太乐,前来郊丘悬设之方,宗庙施安之分。
太乐令张乾龟答称所造六格:北厢黄钟之均,实是夷则之调,其馀三厢,宫商不和,共用一笛,施之前殿,乐人尚存。
又有姑洗、太族二格,用之后宫,检其声韵,复是夷则,于今尚在。
一代硕儒,斯文攸属,讨论之日,必应改古,深有明证。
乾龟之辨,恐是历岁稍远,伶官失职。
芳久殂没,遗文销毁,无可遵访,臣等谨详《周礼》,分乐而序之。
凡乐: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太族为徵,姑洗为羽,若乐六变,天神可得而
函钟为宫,大族为角,姑洗为徵,南吕为羽,若乐八变,地示可得而
黄钟为宫,大吕为角,大族为徵,应钟为羽,若乐九变,人鬼可得而
至于布置,不得相生之次,两均异宫,并无商声,而同用一徵。
《书》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八音克谐,神人以和」。
计五音不具,则声岂成文。
七律不备,则理无和韵。
八音克谐,莫晓其旨。
圣道幽玄,微言已绝,汉魏以来,未能作者。
案《春秋》鲁昭公二十年晏子言于齐侯曰:「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
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
子慎《注》云:「黄钟之均,黄钟为宫,太簇为商,姑洗为角,林钟为徵,南吕为羽,应钟为变宫,蕤宾为变徵。
一悬十九钟,十二悬二百二十八钟,八十四律」。
即如此义,乃可寻究。
今案《周小胥之职,乐悬之法,郑注云:「钟磬编县之,二八十六枚」。
汉成帝时犍为郡于水滨得古磬十六枚献呈,汉以为瑞,复依《礼图》编悬十六。
正始中徐州薛成送玉磬十六枚,亦是一悬之器。
太乐所用钟、磬,各一悬十四,不知何据。
魏侍中谬袭云:《周》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
今之乐官,徒知古有此制,莫有明者。
又云:「乐制既亡,汉成谓《韶武》、《武德》、《武始》、《大钧》可以备四代之乐。
奏黄钟,舞《文始》,以祀天地;
奏太簇,舞《大武》,以祀五郊、明堂;
姑洗,舞《武德》,巡狩以祭四望山川;
奏蕤宾,舞《武始》、《大钧》,以祀宗庙。
祀圜丘、方泽,群庙祫祭之时则可兼舞四代之乐。
汉亦有《云翘》、《育命》之舞,罔识其源,汉以祭天。
魏时又以《云翘》兼祀圜丘天郊,《育命》兼祀方泽地郊。
今二舞久亡,无复知者。
臣等谨依高祖所制尺,《周官·考工记》凫氏为钟鼓之分,磬氏为磬倨(句)之法,《礼运》五声十二律还相为宫之义,以律吕为之剂量,奏请制度,经纪营造。
魏晋所用四厢宫悬,钟、磬各十六悬,埙、篪、筝、筑,声韵区别。
盖理三稔,于兹始就,五声有节,八音无爽,笙镛和合,不相夺伦,元日备设,百寮允瞩。
虽未极万古之徽踪,实是一时之盛事。
窃惟古先哲王,制礼作乐,各有所称:黄帝有《咸池》之乐,颛顼作《承云》之舞,《大章》、《大韶》,尧舜之异名,《大夏》《大濩》,禹汤之殊称,周言《大武》,秦曰《寿人》。
及焚书绝学之后,旧章沦灭,无可准据。
汉高祖时叔孙通因秦乐人制宗庙乐,迎神庙门奏《嘉至》,皇帝入庙门奏《永至》,登歌再终,下奏《休成》之乐,通所作也。
高祖六年,有《昭容乐》、《礼容乐》,又有《房中祠乐》,高祖唐山夫人所作也。
孝惠二年,使乐府令夏侯宽备其箫管,更名《安世乐》。
高祖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孝文奏《昭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孝武奏《盛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
武德》者,高祖四年作也,以象天下乐己行武以除乱也;
《文始》舞者,舜《韶舞》,高祖六年更名曰《文始》,以示不相袭也;
《五行舞》者,本周舞,秦始皇二十六年更名曰《五行》也;
《四时舞》者,孝文所作,以明天下之安和也。
孝景以《武德舞》为《昭德》,孝宣以《昭德舞》为《盛德》。
光武奏《大武》,诸帝庙并奏《文始》、《五行》、《四时》之舞。
及卯金不祀,当涂勃兴,魏武乐改云《韶武》,用虞之《大韶》、周之《大武》,总号《大钧》也。
曹失其鹿,典午乘时,晋氏之乐,更名《正德》。
自昔帝王,莫不损益相缘,徽号殊别者也。
而皇魏统天百三十载,至于乐舞,迄未立名,非所以聿宣皇风,章明功德,赞扬懋轨,垂范无穷者矣。
案今后宫飨会及五郊之祭,皆用两悬之乐,详揽先诰,大为纰缪。
古礼,天子宫悬,诸侯轩悬,大夫判悬,士特悬。
皇后礼数,德合王者,名器所资,岂同于大夫哉。
《孝经》言:「严父莫大于配天」。
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即五精之帝也。
《礼记·王制》「庶羞不逾牲,燕衣不逾祭服」,《论语》,「禹卑宫室,尽力于沟洫」,「恶衣服致美于黻冕」。
何有殿庭之乐过于天地乎?
失礼之差,远于千里。
汉孝武帝东巡狩封禅,还祀泰一于甘泉,祭后土于汾阴,皆尽用,明其无减。
普泰元年,前侍中臣孚及臣莹等奏求造十二悬,六悬裁讫,续复营造,寻蒙旨判。
今六悬既成,臣等思钟磬各四,鈲镈相从,十六格宫悬已足,今请更营二悬,通前为八,宫悬两具矣。
一具备于太极,一具列于显阳。
若圆丘、方泽、上辛、四时五郊、社稷诸祀,虽时日相交,用之无阙。
孔子曰:周道四达,礼乐交通。
传曰:「鲁有禘乐,宾祭用之」。
然则天地宗庙同乐之明证也。
其升斗权量,当时未定,请即刊校,以为长准。
周存六代之乐,《云门》、《咸池》、《韶夏》、《濩武》用于郊庙,各有所施,但世运遥缅,随时亡缺。
汉世唯有虞《韶》、周《武》,魏为《武始》、《咸熙》,错综风声,为一代之
晋无改造,易名《正德》。
今圣朝乐舞未名,舞人冠服无准,称之文、武舞而已。
魏景初三年以来衣服制,其祭天地宗庙:武舞执干戚,著平冕、黑介帻、玄衣裳、白领袖、绛领袖中衣、绛合幅裤袜、黑韦鞮;
文舞执羽龠,冠委貌,其服同上。
其奏于庙庭,武舞、武弁、赤介帻、生绛袍、单衣绛领袖、皂领袖中衣、虎文画合幅裤、白布袜、黑韦鞮;
文舞者进贤冠、黑介帻、生黄袍、单衣白合幅裤,服同上。
魏晋相因,承用不改。
古之神室,方各别所,故声歌各异。
今之太庙,连基接栋,乐舞同奏,于义得通。
自中原丧乱,晋室播荡,永嘉已后,旧章湮没。
武皇帝破平统万,得古雅乐一部,正音歌五十曲,工伎相传,间有施用。
高祖迁居,世宗晏驾,内外多事,礼物未周。
今日所有《王夏》、《肆夏》之属二十三曲,犹得击奏,足以阐累圣之休风,宣重光之盛美。
伏惟陛下仁格上皇,义光下武,道契玄机,业隆宝祚,思服典章,留心轨物,反尧舜之淳风,复文武之境土,饰宇宙之义刑,纳生人于福地,道德熙泰,乐载新声,天成地平,于是乎在。
乐舞之名,乞垂旨判。
臣等以愚昧参厕问道,呈御之日,伏增惶惧(《魏书·乐志》。普泰中前废帝录尚书长孙稚太常卿祖莹营理金石。永熙二年春表。)
奏记晋安王 陈朝 · 周弘正
 出处:全陈文卷五
窃闻撝谦之象,起于羲轩爻画,揖让之源,生于尧舜禅受,其来尚矣,可得而详焉。
夫以庙堂汾水,殊途而同归,稷契巢许,异名而一贯,出者称为元首,处者谓之外臣,莫不内外相资,表里成治,斯盖万代同规,百王不易者也。
暨于三王之世,浸以陵夷,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乃至七国争雄,刘项竞逐,皇汉扇其俗,有晋扬其波,谦让之道废,多历年所矣。
夫文质递变,浇淳相革,还朴反古,今也其时。
伏惟明大王殿下,天挺将圣,聪明神武,百辟冠冕,四海归仁,是以皇上发德音,下明诏,以大王为国之储副,乃天下之本焉,虽复夏启周诵,汉储魏两,此数君者,安足为大王道哉?
意者,愿闻殿下抗目夷上仁之义,执子臧大贤之节,逃玉舆而弗乘,弃万乘如脱屣,庶改浇竞之俗,以大吴国之风,古有其人,今闻其语?
能行之者,非殿下而谁?
能使无为之化,复兴于遂古,让王之道,不坠于来叶,岂不盛欤!
岂不盛欤!
弘正陋学书生,义惭稽古,家自汝颍,世传忠烈,先人决曹掾燕,抗辞九谏,高节万乘,正色三府,虽盛德之业将绝,而狂直之风未坠;
是以敢布腹心,肆其愚瞽,如使刍言野说,少陈于听览,纵复委身烹鼎之下,绝命肺石之上,虽死之日,犹生之年(《陈书·周弘正传》,中大通三年昭明太子薨,其嗣华容公不得立,以晋安王皇太子弘正奏记。)
大赦改元诏普泰元年二月己巳 北魏 · 元恭
 出处:全后魏文卷十二
朕以寡薄,抚临万邦,思与亿兆,同兹庆泰。
可大赦天下,以魏为大魏,改建明二年普泰元年
其税市及税盐之官,可悉废之。
百杂之户,贷赐民名,官任仍旧。
天下调绢,四百一匹。
内外文武,普岩四阶;
合叙未定第者,亦沾级。
除名免官者,特复本资,品封依旧(《魏书·前废帝纪》)
前废帝劝进表 南北朝 · 阙名
 出处:全后魏文卷五十六
否泰沿时,殷忧启圣,故六飞在御,三石兴符。
伏惟陛下运属千龄,智周万物,独昭系象,妙极天人,宝历有归,光宅攸属,而将安独善,不务兼济,灵命徘徊,幽明载伫。
伏愿时顺讴谣,念兹宗┙,用舍劳疾,允答人神(《魏书·前废帝纪》。长广王晔建明二年三月至邙南。尔朱世隆广陵王东门之外,行禅让之礼。群臣上表云云。)
泛级诏太昌元年六月 北魏 · 元修
 出处:全后魏文卷十三
内外百司普泛六级。
在京百寮加中兴四级,义师将士并加军泛岩六级,在邺百官三级,河北同义之州两级,河桥建义者加五级,关西二级。
诸受建明普泰封爵、岩级、优特之阶悉追(《魏书·出帝纪》)
齐高祖 初唐 · 朱敬则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七十
张让段圭
浊乱天下。
汉召董卓
将显其诛。
竟有小平之奔。
曹氏因之。
乃创霸业。
郑俨徐纥
点辱皇猷。
魏收尔朱荣
欲洗濯宫掖。
遂至河阴之祸。
齐人藉此。
用承明命。
故曰乱者理之源。
机者命之兆。
不可失也。
神武崖岸高竦。
器宇深沈。
望之俨然。
风尘自远。
听之逾厉。
雷霆或闻。
至乃足践列星。
声振原地。
赤色映团焦之外。
青□立旅宿之门。
汉高由之自负。
徒属以之增畏。
此所谓历数在躬。
推之不可去也。
于时魏德已衰。
偫胡得志。
孝庄殒于虏手。
节闵系于凶徒。
义士痛心。
壮夫沥血。
结党求同盟之会。
仗剑想勤王之师者。
往往而聚焉。
所以因天下之心。
览英雄之议。
普泰元年六月
建旗于信都
以讨尔朱兆为名。
当时赵魏之豪。
有高虔邕高敖曹封隆之李元诚卢文伟崔祖螭等尽其死力。
盖代之杰。
尉景段荣彭乐窦泰娄昭薛孤延等共其奔走。
然后数乱常之罪。
显安忍之辜。
发义帝之丧。
三军缟素。
承傕汜之逼。
万里同心。
莫不精勇感人神。
雄略出天地。
檄词未草。
声已驰于贼庭。
王诛欲加。
命乃悬于鬼箓。
但犬羊四合。
觜距千偫。
大战韩陵。
然始得志。
既而龙骧虎步
高下在心。
幕府以临外藩。
分腹心而统京邑
虽生我者父母。
立我者高王。
既怀震逼之威。
易为芒刺之说。
周郑交恶。
衍殖构氛。
赵鞅畏谗。
遂起晋阳之甲。
襄王失据。
乃有居泛之悲。
虽表数相仍。
公怒未怠。
紫宸不可久旷。
丹穴难以更熏。
遂应飞来之谣。
乃议迁都之便。
关西河北
剪为寇雠。
天平永熙
便成敌国。
于是疆埸大骇。
钲鼓相闻。
邙山之师。
杖马捶而自免。
沙苑之役。
跨驼驼以遁归。
胜负相参。
波澜不定。
丰功厚利。
各有可观者焉。
昔魏祖西征。
中道不豫。
晋景南伐。
兵乃殂。
此并业未半而意穷。
功垂成而促。
是以留连末命。
委曲临终。
不可尽也。
高祖其辞魏帝之表。
可谓其言也哀。
顾太子之言。
可谓其事也尽。
方诸前代。
各一时也。
若乃推诚与人。
怀旧不舍。
择子如之虱。
尉景之肱。
高昂于肝胆。
侯景于半体。
明达也。
牵马麦田。
不饮社酒。
此严断也。
李穆之归。
使其富贵。
感虎兕之对。
以劝事君。
此宏量也。
故能废立虽多。
不失臣节。
兵锋屡折。
人望犹存。
即与夫嬖贾充荀彧
不同时也。
后周青州刺史齐贞公宇文公神道碑 初唐 · 杨炯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九十三
黄帝大电之精。
以太清而张乐。
惟高辛招摇之象。
以人事而纪官。
于是乎生我司徒
敬敷五教。
翼赞虞帝而咸熙庶绩。
惟殷汤受天明命。
以统九有之师。
微子崇德象贤。
以为万邦之式。
于是乎生我丞相
约法三章
光辅汉室而威加四海
自齐宣皇帝商周之日。
号西伯以称臣
太祖高皇帝尧舜之朝。
南河而革故。
司空临川献王懿亲明德。
论道经邦。
中庶子平乐侯开国承家。
丹书白马。
于是乎生我齐贞公
惟魏之宝。
周之翰
开上帝而格天地。
燮阴阳而平水土
详求典载。
历选台衡。
或大泽而康帝图。
或高邱而济王业。
诸侯五百。
伊尹出于庖厨。
甲士三千。
太公起于屠钓。
未有上从轩后。
下及全齐。
圣主明君。
三居域中之大。
帝师王佐。
累极人臣之重。
古所谓殁而不朽者。
抑斯之谓欤。
公讳彪。
字明俊
兰陵人也。
宣帝之元孙。
高帝之曾孙。
临川王之孙。
平乐侯之子。
禀神河岳。
庆王侯。
攀两曜之末光。
乘五行之秀气。
温厚廉让。
当时以为达人。
宣慈惠和
天下谓之才子。
属三方鼎立。
九土星分。
禄去公朝。
失诸侯之盟会。
政由梁国
建天子之旌旗。
士女同叹于商墟。
鬼神共谋于曹社。
公杜门屏迹。
心不自安。
与门生故吏数百人归于后魏
宣武皇帝以客礼待之。
诏除给事中
假龙骧将军。
正光五年彭城长史
假节则将军比于王浚
优礼则长史兼于杜袭
龙骧可畏。
晋后任之于渡江。
骐骥不乘。
魏氏托之于留府。
六年通直郎散骑常侍中书侍郎
永安三年帝北巡。
抚军将军银青光禄大夫散骑常侍
散骑通直
起于天兴之元
中书侍郎
始自黄初之代。
宣威抚军之号。
仆射光禄之名。
奇才总于文武。
重任归于将相
徐方叛逆。
以公为行军长史兼统别部。
仍加鼓节。
彭城宋邑
海岳徐州
峄阳孤桐。
羽畎夏翟。
昔称都会。
今实边陲。
鲁伯禽始得专征。
周穆王遂行天讨。
公手执旗鼓。
坐谋帷幄。
陶侃部分之明。
阮孚戎旅之重。
有如荀羡
独负逸偫之才。
不学江逌
空有连鸡之喻。
徐州平。
黄门侍郎扬州大中正
黄扉蔼蔼。
青琐沈沈。
有若张公之万户千门。
博观图籍。
太湖为浸。
会稽为山。
有若荀勖之十郡一州。
诠藻人物。
累迁大司农
秦称内史
汉曰司农
管夷吾陈不涸之名。
耿寿昌常平之议。
时播百谷。
后稷让于虞书。
阜成兆民。
列卿拜于周典。
普泰元年车骑将军
右光禄大夫
永熙二年出为颍川太守
地称汝颍。
俗尚申韩。
有郑伯之别都。
有周公之朝邑
教之德化
无囚历于八年。
任于贤能。
旁润踰于九里
于时齐武王居中作相。
实有迁鼎之谋。
太祖在外持兵。
深怀事君之道。
昭公失位。
由季氏之执权。
襄王出居。
晋文之霸业。
三年秋八月武帝长安
以义兵从顺。
大统元年开府仪同三司
灵璧县开国子
三百户
金堤石印。
清济浊河。
爰赐土田。
以为藩屏。
汉之宰相
开封邑
周之列侯。
实兼卿士。
二年车骑大将军
九年五兵尚书
十年中书监
骠骑大将军
开府仪同三司
进爵为公。
增邑一千户。
天子有诏。
不入军门。
匈奴未灭
不营私第。
蔡谟兼五兵之署。
邓骘三台之仪。
中书之纶翰。
上公之冕服。
十六年侍中骠骑大将军
以下并如故。
昔惟常伯
今则侍中
切问近对。
拾遗补阙。
冕旒无象。
先问顾和
玉佩不存。
即徵王粲
废帝后二年公不贺。
出为使持节华州刺史
侍中并如故。
桃林国邑。
大荔城隍。
三秦六辅之奥区。
五岳四渎之襟带。
倪宽之为内史
唯事溉田。
薛宣之守冯翊
但知拱默。
寻加特进
馀如故。
官品第一。
朝廷所敬。
辟吏如五府之间。
班列在三公之后。
唐虞之继文德也。
稷契谟明于两朝。
魏晋之顺大名也。
王建功于二代。
周武成三年进封青州齐郡公
二千户
赐号东岳先生
诏曰。
尧有四岳。
朕惟公一人。
赐杂䌽二千段。
甲第一区。
雍州良田百顷。
其优礼如此。
尧命羲仲
星鸟嵎夷之官。
周赐姜牙
穆陵无棣之境。
三王不
同盟固于泰山
百代相因。
旧国传于负海。
保定四年
公薨于长安私第。
天子罢朝。
偫臣赴吊。
丧用官给。
呜呼哀哉。
五年赠少保使持节扬光三州诸军事扬州刺史
谥曰贞公
礼也。
公少丁外艰
州党称其孝。
齐武皇帝见而叹曰。
可谓吾家曾闵。
外祖太尉王俭谓其子侍中骞曰。
成汝宅相者。
在此孙乎。
公之北归也。
魏宣武帝敕曰。
微子去殷。
项伯归汉。
卿又得之于今。
公涕泣横流。
跪而对曰。
臣家国不造。
鼎祚沦亡。
进不能匡正。
退不能死节。
今复托身有道。
何敢比德古人。
益重之。
及周太祖作相西朝。
王侯之下。
皆望尘而拜。
公与之抗礼。
太祖尤相敬待。
屡有咨询。
尝曰。
国家之子房也。
公体淳和之至性。
负廊庙之大才。
孝通神明。
忠定社稷。
马伏波来游二帝。
晏平仲能事百君。
在魏则贾诩荀攸
在周则太颠闳夭
司徒克慎厥始。
丞相厥中。
惟公载德。
克成厥终。
三后同其政道。
子孙训其成式。
辉光助于日月。
积德广于宇宙。
以某年月日葬于少陵原。
国迁三代。
年移十纪。
杜当阳之碑石。
汉水而无闻。
仲山甫之鼎铭。
匈奴而不出。
曾孙皇朝右金吾将军同州刺史得照。
宏才大节。
玉振金声
入当天子之右军
出临帝京之左辅
承积善之馀庆。
大宗之不迁。
愿述家风。
思传祖德。
是用勒铭刻石。
相质披文。
于景钟。
大夫称伐之义。
书于太常
诸侯计功之道。
追题瓦屑。
郑康成北海之门。
重刻碑阴。
张平子南阳之墓。
其词曰。
黄帝摄政。
勤劳耳目。
居于轩辕
战于涿鹿
咸阳
登坛受福。
表正万邦。
缵禹旧服(其一)
逮乎微子
周之国宾
降及萧叔。
宋之懿亲。
高祖丞相
王迹是因。
宣皇御史
社稷之臣(其二)
太阴所立。
皇齐诞圣。
既创元基
仍集大命。
谋孙翼子。
重熙累盛。
天禄永终。
南风不竞(其三)
惟公载诞。
克嗣家声。
千丈多节。
三年一鸣
待时而动。
以族而行。
才归晋国
璧入秦庭(其四)
符坚拜首。
降天之使。
陶豫策名。
勤王之事。
任隆起草。
荣高近侍。
赫赫禁门。
雍容貂珥(其五)
日暮青琐
夕郎之职。
法驾毕陈。
黄门次直。
帝王之盛。
诚在农殖。
如京如坻。
我稷(其六)
吴王旧国
采山铸钱。
公为中正
佩以韦弦。
夏禹遗迹。
今来颍川
公为太守
示以蒲鞭(其七)
齐称东帝。
周称西伯。
诸侯谋王。
天子下席。
公之忠义。
如彼松柏(其八)
发自新邑
归于陆海。
魏德虽衰。
天命未改。
功成晋郑。
为而不宰。
宠茂山河。
于是乎在(其九)
亚夫真将。
去病元勋。
持兵对揖。
绝漠行军。
尚书武库
抑有前闻。
侍中重席。
曾何足云(其十)
当涂逊位。
有周经野。
二国唐虞。
两朝裴贾。
出守冯翊
人无讼者。
受封于齐。
实匡天下(其十一)
晨占赤乌。
夜辨黄熊。
曾参易箦。
期于令终。
子囊城
没有遗忠。
明君辍祭。
偫臣会同(其十二)
黄屋左纛。
轻车介士。
朝发桐乡
暮归蒿里。
积善馀庆。
由来尚矣。
公侯子孙。
必复其始(其十三)